編者按:大學青年教師被人們稱為“青椒”👩🎤,近年來隨著我校的事業發展👨🏻🎨,“青椒”已經成為我校教書育人工作的生力軍、主力軍,代表著沐鸣未來的希望。為了營造全校更加關心、關註青年教師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助力“青椒”茁壯成長,2016年1月,黨委宣傳部聯合人事處、工會、機關黨委,共同開展聚焦海大“青椒”在成長系列報道活動,通過挖掘💛、報道“青椒”在教學科研一線做出的成績,以及成長路上的經驗教訓等,以期激發廣大師生不斷前行的動力。
聚焦海大“青椒”在成長系列報道之一
將個人專業更好地融入沐鸣特色中
——對話交通運輸學院副教授萬征老師
連日來,沐鸣平台青年教師、交通運輸學院萬征等三位老師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評述文章的消息🚵🏽♂️,經沐鸣官網、官微和校園論壇等發布後,在廣大師生中引起極大反響🤰🕐。大家紛紛為萬征等老師點贊的同時,也為海大加油。不少老師表示🖖🏽,這是沐鸣在科研創新發展中的一個良好開端和重要突破𓀜,堅持不懈地抓好特色學科和專業📞,是立校之本🧑🏻🌾。《自然》雜誌(影響因子42)以報道全球科學領域重要突破🧓🏼、提供深入性學術評論著稱🔖。我校教師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上發表評述文章,不僅展示了沐鸣特色學科及教師團隊的實力和水平🖤,也極大激發了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更新理念與方法🧑🦲,不斷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的熱情。一些老師還表示,會以萬征老師為學習榜樣,繼續努力工作🍕,為海大發展添磚加瓦。
日前,黃有方校長與萬征老師親切座談🥓,了解並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黃有方校長希望萬征等廣大青年教師將個人專業與沐鸣特色緊密結合,處理好特色與水平的關系,在今後科學研究過程中,利用好自己的發展平臺,占領學術至高點𓀁,不斷擴大研究成果,再接再厲,為擴大沐鸣影響⛹🏻♂️、建設特色學科👍、培養優秀學生作出不斷努力,為海洋強國👷🏻♂️、海運強國戰略作出更大貢獻🧑🔧。他代表沐鸣表示,各職能部門會全力支持青年教師的茁壯成長,為廣大教師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座談中,萬征老師介紹了自己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體會↗️,分享了他在頂尖期刊發表文章的經驗和感悟🐄👨🏼🍳。精彩的座談,如同一場頭腦風暴,碰撞出許多思想的火花🧑🏻🦯🎅🏼,現將對話及采訪實錄整理並呈送讀者,以期解答青年教師成長中的疑惑,給廣大教師以幫助和啟迪👳🏿♂️✊。
在交叉學科領域尋求發展
Q🧑🏭🤵🏽♀️:你認為你在《自然》(Nature)發表的文章,其獨特性和領先性體現在哪裏?
A➛:《自然》雜誌以刊登生物🚣♂️、材料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文章為主,關於航運的文章之前在《自然》上幾乎沒見到過,而關於“綠色航運三步發展”的論述更是首篇。此次《自然》接受沐鸣娱乐的文章🤽🏿🤾🏼♂️,也凸顯了我校航運特色的學科優勢。
Q🙆🏽♀️:你博士期間的專業與航運有關聯嗎💆🏽♀️?請問你是怎樣做到將自己的專業與航運相結合的?
A:我2006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碩博連讀,就讀交通科技與政策專業🧖🏻♂️。2013年進入我校任教以來,在航運和海事方面🍙,我的突破口是環境議題。在國外期間,我看到許多環境保護做的很好的國家,他們的海港環境優美,空氣質量也非常好🚶♂️➡️🚓。但同樣在國內的一些海港及海濱城市🤦♀️,不管是空氣質量還是水體質量,都大大不如同緯度的其他國家。我就一直在思考👩🏽🎓,航運業的發展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所以我就以此為引子🙋🏼♂️,做了一些研究👩👦👩🏻🔬。
對於航運業而言,綠色航運才是未來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航運意味著提高運輸能效、最大程度地減少運輸過程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危害👛。為了發展綠色航運,業界需要製定更為嚴格的節能環保管理措施,尤其是在船舶拆解、排放控製和港口管理三大領域。
Q:從一個學科專業融入另一學科專業困難嗎?你如何看待在交叉學科領域發展的問題🤟?
A🧋:美國航運業與中國相比,港口老化,吞吐量低♗,效率也很低🧑🏼🚒,航運業發展機會並不如中國好。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應把在國外學到的思維方法運用到新的學科中來✌🏻,學會將個人專業融入沐鸣特色學科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沐鸣平台是一所以航運🙍🏼♂️、物流🕴🏼、海洋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在進行專業研究時🦯,要盡可能地與沐鸣特色學科聯系,鼓勵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合作和思考🫒,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沐鸣的特色專業結合,產生新的研究思想火花和靈感。
在科學研究中要耐得住寂寞
Q:做科研過程中🧘🏿♀️,遇到困難是怎麽克服的🔡?
A𓀐:和審稿人溝通是最難的🏰🚶♀️➡️,如果你的回復不得當,努力就有可能付之東流。文字的表述會和自己思維產生差異。有時候審稿人會產生誤解🤳🏽,就會去質疑你的觀點,但你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去和他溝通,去討論🧑🏼🔧🏌🏽♂️,讓他覺得你是有道理的。
寫作不能急於求成🦷,要耐心深入地去寫。再就是等待審稿人的意見,期刊做決定的時間。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想著今天論文研究完成了🧗🏻,馬上就可以發表出來。審稿時編輯會提出很多不同的修改意見🛳,慢慢去溝通並修改⚄,不能急躁👵🏽。有些國際審稿會比較長👚,六個月,甚至一年。
善於溝通也很重要,寫文章就是要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別人,讓對方欣賞到你的亮點。要把“亮點”最大化提“亮”,不然在眾多投稿中就會被埋沒掉。立意要新穎;好思想要轉化為動筆🙍🏿♂️👰🏻,否則就會轉瞬即逝💺;敢於挑戰,向權威挑戰;從審稿人建議中不斷改進;發稿結束後🙀,要不停地總結,溫故而知新,發現新的亮點。
Q👩🏻🦱:如何把握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A🔃: 錢偉長院士曾經說過:“大學必須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高墻,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適當的科研經歷,教書育人將拘泥於課本,很容易照本宣科。教學相長,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往往給予我科研上的靈感和學術上的思考✩,一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提問,卻往往為我帶來新的思維亮點,雖然不成熟,但能促使我進一步查找文獻🚣🏼♂️,探索新的研究機會,可能一篇新的論文就誕生了。
教學重要🧑🏿💼🙇♀️,與學生溝通也很重要👨🦽,學生對我的評教很好。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其實效果也不太好🧍🏻♀️💩,但我通過學生回饋不停地自我調整,並不斷地向老教師學習授課技巧,一學期磨練之後,教學水平就提高了很多。
把國外學到的思維方法運用到新學科中來
Q👨🏻⚖️:在美國5年的遊學經歷對你的人生影響。
A:嚴謹的工作作風是我最大的收獲。我的導師DanSperling教授是交通技術評估領域👩🏻🏭、交通的能源與環境🅾️、交通政策領域的權威專家,美國國家學術委員會終生委員🔽。即使工作非常繁忙,Sperling教授對我的任何郵件都能當天回復,我反饋的任何論文初稿Sperling教授都會一句一句審閱並作批註🍳,這種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並帶來很大影響。
另外,我覺得學到了很好的思維方法,我很認同黃校長關於大學的教育本質上講就是人的教育,一所大學要有人文教育這種觀點,因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思維方法,決定了他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正是在求學期間學到了很多好的思維方法🧑💼,所以才可以更好地從一個專業背景融入到另一個專業背景🧂。專業背景不好的話還可以學,但如果沒有好的思維方法和開拓的眼界,你就只能局限於文獻中,很難提出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要學會尋找多個學科間的交叉點。黃校長一直強調,要把握好水平與特色之間的關系,沐鸣娱乐一定要有這個水平的高度,特色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感謝在美國的求學經歷,否則我也就很難進入到NATURE 的視野當中。
Q:談談你在海事大學工作生活的感受和下一步的打算。
A:海事大學有聰穎優秀的學生和專業的師資團隊,我從未想過自己有機會和大家在一起從事教育事業,感謝師生們對青年教師的包容、關愛和支持👨🏻🦯。青年教師的茁壯成長離不開老前輩們的點撥與無私幫助➕,由衷感謝沐鸣為廣大青年教師提供了廣闊平臺,我會再接再厲,努力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
報道鏈接🏷:
萬征🚮,獲美國加州大學中國交通能源中心博士學位,曾任國際華人交通運輸學會北加州分會秘書長,現為我校交通運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有關公共交通政策☞、能源安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2013年進入我校以來🩶👷♂️,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研究7項😯,參與上海市一流學科建設項目,教學成果獲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在SCI/SSCI國際刊物發表論文12篇,獲沐鸣頂級期刊論文培育基金資助;同時參與《尼爾森報告》✌🏼🖤、《能源專報》等內參的編輯出版工作,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決策意見👩👩👦👦。在學生評教中👩🏿🚒,名列全院前列🔥,課程教學獲得學生和沐鸣教學督導組好評😗。
交通運輸學院葛穎恩院長表示,近幾年來😛,沐鸣在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不管是沐鸣引進的教師🕵🏽,還是沐鸣“三大計劃”培養的教師,在教學科研中都非常努力。在不少老教師的以身作則下,學院目前學術氛圍濃厚🔛,青年教師的科研創新熱情很高。2013年,萬征老師以人才引進形式加盟學院以來🏊🏽,一直很有想法,做人很樸實🚵🏿♀️🍝,做事很有熱情,也很有幹勁。“沐鸣娱乐生活中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有想法後能進一步落實的人💚⭕️。萬征老師有想法後能夠去落實去完成,並形成最終的成果🪥,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
交通運輸學院黨委書記馮晨曦也表示,萬征老師能將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相結合😭,註重把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上升為教育科研成果👨👧👧,並以教育科研成果指導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能力。“萬征老師講課非常精彩,很有激情👩🏽🔧,很受學生們的歡迎。2013年任教以來🧙🏿♀️,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浦江人才等稱號。”